close

 13728628

拜讀張寶林的漢語教學語法

收益良多,更讓我的中文語法寬了視野

在這之前,我已讀過超過二十本語法書了

但我心中的疑惑卻越顯越大,許多疑問糾結在心裡

最大的疑問點在於:為什麼中文文法教學無法依照

Oxford Grammar系列以西方語法寫就

大多數的寫法與我在德國報告的方式相同

也就是先說明音調再說明詞語結構 Wortbildung

但是明顯的上課那位老師相當不欣賞這種介紹方式

他想要的是以西方語言學方法呈現

以西方語言的 語言分析方式作 comparative analysis

比較德語與台語‧‧‧

就算不說台語

對於中文文法的研究成果,也是莫衷一是

在上課聽到些中國同學的講法由Wikipedia上頭抄來的

對於外行人也許還能唬得,但實際上很多癥結點都是錯誤的描述

舉例來說:

*1. 中文的過去式為動詞後添加助詞 "了" "過"

中文沒有時式 Zeitform,有的稱為態 Aspekt

如何曉得?

試比較下列各句

1a. 我明天會把飯吃了(完) 再出去玩

1b. 我昨天吃麵,今天吃飯

上頭兩句一看就知道

la 代表的是"完成"但卻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1b 強調 "比較" 時,不需要完成式

完成式在中文是種 "強調語氣" 與文法上標明時間無關

2a. 我小時候喜歡吃麵

2b. *我小時候喜歡吃了 (過) 麵

上面兩句更清楚的說明了,中文時間由時間副詞來表示

而非由添加 Partikel (助詞) 完成

上面的例子也就是中文文法的語言學式描述

這樣說來,中文可用 Linguistics 的方式描述無誤

但為何學者還是無法確定的寫一本中式的desriptive grammatik的書呢?

我想重點在於西方的文法中強調的Konjunktive (conjugation)

在中文中闕如〈?〉還有西方文法中的詞類、字的定義、語序

都與中文差異頗大之故

加上文言白話的在現代口語中難以界定,更讓人無法歸納一般規則

更別談個別方言的影響〈最明顯的是粵方言與所謂台灣國語〉

〈※大陸所謂的台灣國語與台灣定義有異〉

舉例說明,"親" 這個字在中文中可當動詞或名詞

〈中文的詞性本來就不明顯〉

1a. 作名詞:外舉不避親、親上加親等等

但問題在現代漢語,"親"作為名詞只出現在複合字

如:親人、親戚…等等

所以我們不能把這個字單獨放入句中屬NP的位置上

** 我有許多親

很多人會認為親人裡的 "親" 屬於形容詞

我們試著帶入形容詞詞位

?? 我跟他很親、親的爸爸

〈這個句子在台語能通,在中文牽強點〉

也就是這個字分別受到台語、文言用法影響

也突顯出中文與台語語法的差異點

W020090330463922978149

至於動詞 "親" 在做 kiss方面的語義

明顯的與古語用法又不同

吻、錫、唚 或甚至 香‧‧‧都是方言上比較習慣的說法

〈有人說台語的 "唚" 來自原住民語言〉

●●●

還有一點我要提出說明的

那就是很多人把 "輕聲" 當作第五聲

其實是錯誤說法

為什麼?因為輕聲所代表的字本身就有一個 "本調"

如果 "輕聲" 算是第五聲,那台語就有差不多十多個調了‧‧‧

〈台語阿叔的"叔" 也是輕聲,跟普通話的叔叔第二個字調同〉

台語的本調念法是最後一個字

試比較 門開、門開開、門開開開 的台語讀法便知

最後一句 "門開開開" 本調是第三個 "開" 字,其餘都是變調 Tone Sandhi

還有入聲字其實在調性上並無變化,差別在字尾有子音結尾

使得字唸起來短促,調值中斷

因此,實際上廣東話六調、台語五調〈含入聲p- t- k-有規則分化其它調〉

入聲字的分化是有原因的,不僅字尾尾音不同

最重要的是在台語繁複的變調中,入聲也會變調 〈4,8互換〉

而廣東話更分化有 "長音",故稱9調

常看到有人會說台語、廣東話是 "古漢語" 分化而來的

這種說法其實有待商榷!

每種語言都會經過時代改變,有的保留多一點古代漢語的特色

有的少,但總之這種說法必須先有個假設

那就是:只有一種古漢語,還有古漢語的界定為何?

秦漢之前中原只有四聲,不分陰陽

也就是八音其實不是 "古音" 而是春秋戰國時代分化的結果

那春秋戰國時代為什麼會分化呢?

因為吳楚之音本就與山東的中原之音不同

〈為甚麼不同?〉

現在有學者更提出上古漢語根本就無 "音調"

看來所謂 "古漢語" 只能說是古代的 "雅言"

而現今稱為 "古漢語"活化石的台語與粵語

本身經過時代演變,語法、音調都與古代相差甚遠

只有 "音"保持較為完整罷了

其實用日文韓語唸古詩,也是一樣抑揚頓挫

保持古音是不可能的,用台語跟孔子對話

他絕對是霧煞煞的

●●●

很多人不曉得台語每個漢字有兩種讀音

文言音與白話音

要知道差別,只要聽聽西卿唱的 "滿江紅"便知

大陸的台語對文白音的統計約占所有語彙 30%

可見大陸的 "普通語化" 現象相當嚴重

還有些字容易產生混淆,以前很多人沒仔細研究過台語

會說 "香" "重" 字台語有四個音

那其實是沒找出本字罷了!

香的台語口語為 "芳" phang

重的台語口語為 "層" ting

所以是 "三層埔" 不是 "三重埔"

黑樹林是文言,應讀為:hiet-su-ling

不是 "烏樹林" o-tsu-nah

黑與烏各只有一個音為例外

其他顏色都有兩個音

如:白色與李白的"白" 唸法就不同

最為明顯的是台語的數字念法

這我們之前提過

其實所有南方方言都有文白異讀的痕跡

這可能表示當地其實並行兩種語言或聲調〈??〉

而閩語更是保存完整

只可惜,現在只有香港人可以用 "白話" "文言"

台語懂得人已經不多〈小時候念過私塾的人才會還有布袋戲裡還有〉

上次聽上海的 "海派清口"

看來上海話也是強弩之末,我竟是最後一代的台語母語人士,可悲!

怎麼知道自己以台語為母語

現在就以台語背誦自己的手機號碼吧!

沒幾個會吧!因為你得要用文言音才能唸出

"方"先生怎麼說? "謝"先生呢?

提示一下:這兩個字都有兩個音喔!

還有 土地公 與 土地,如果你的念法一樣

那你就是國語掛的!

語言自有消長,除非你像我語言重度中毒

不然還是算了,台語的 "雅言" 早就消失在日據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