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過法語的人都知道
法語的發音對講台語 (或閩語) 的人來說,比較容易了解
因為 "國語" 沒有濁音,也就是沒有b, d, g的發音
所以很多大陸和外省人的英語全用 "清音" 取代
講到這裡很多人會有意見:不是啊!國語有 "爸" ba "刀" dao "過" guo 啊!
錯!爸、刀、過 對歐美人士而言,發音為 "pa、tao、kuo"
當初反對漢語拼音的人就是反對這種 "類化" 會對學習其他外語產生困難
而中文的 "八" 和 "趴" 對歐美人士而言都屬於pa,差別為不送氣與送氣
〈語言學標記為:-aspirated or +aspirated〉
這也是為何英文中 speed, pin 的p對中文人士而言為不同發音,但英語標記卻相同
據研究者表示,這兩種發音在句首發氣音 (+aspirated)的美國人大約有70%
而少數會把pin念成 "並" 對美國人而言,並無區分意義功能,所以會被視為同一發音。
法語剛好相反,p的發音會趨向於發成 "逼",這在拉丁語系的學習上至關緊要
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
1. 對講國語 (普通話) 的人而言,清音有兩種發音而且有意義的分別 ( distinction in meaning )
可是對韓國人來說,清音分為三種,比中文多了一種 "迸裂音",就像人喝水嗆到了吐口水一樣的強音
而且有意義的區別
〈這就是韓國話難學的原因,而且沒那麼簡單‧‧有些字也跟英語一樣,在字首、字中發音不同〉
而濁音是什麼?就是台語的發音 "我" gua “外靠" gua khau〈注意!kh的發音即為 "科"的輔音〉
“囝仔" 跟 "印仔",還有 "宜蘭"是 gi 不是 i
還有 "肉" ba 和 "爸" pa 是不同的
這也是台語發音受到國語影響後"國語化"最嚴重的幾個發音
http://tw.myblog.yahoo.com/jw!zULuPlKZHxNLYLErmPmaGjc-/article?mid=251
台語發音特點,可以參考以上網站
還有,濁音也不只一種發音喔!在西班牙語,有兩種發音
之前我在研究所寫過相關的小論文
比較三種清音與兩種濁音
簡單的說就是:
國語:兩個清音 ㄅ 八 跟 ㄆ 趴
台語:兩個清音 一個濁音
韓語:三個清音 一個濁音
西班牙語:一個清音 兩個濁音
2. 還有一種發音稱為 "鼻母音",在國語這沒有意義的差別,但在台語發音是不同的
最著名的一組就是:
"肝" kuaN 〈兩個音代表鼻化音,等於a後加個 "ng" 的發音一起念出來〉跟 "歌" kua
"生" siN 跟 "西" si 等等〈在這個例子中 "生" 是泉州音, "西"是文言音〉
那麼,國語沒有鼻化母音嗎?其實有喔!請大家發一下 回答的 "答" 字就知道了
雖然寫成 "da3" 但是其實台灣的母語人士是偏唸成 daN3 帶鼻音
但為甚麼我們寫成"ㄉㄚˊ"呢?但唸成四聲的 大 "ㄉㄚˋ" 就沒有這種現象
另一個很常見的是 "他" 的鼻化結尾,在台灣的田野研究 (field research) 中
有八成以上的民眾都是發 taN 的發音,而不是單純的唸成 ta
以上所談其實是在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範疇中
因此,台灣教外籍學生是不是…甚麼時,
在實際生活中,有七成的答案是 "對" 或是 "ㄏㄟ" 而不是說 "是"
這當然跟台語的影響有關
聽到網路上有人說 "發音標準" 很重要
但實際上沒人可以說 自己的話為 "標準語"
就連同質性高的美國,也無法定義
這牽扯到歧視與認同
所以大部分美國人發的英語就叫 "General English"
但其實美國建國十三州的發音跟這種 "GE"是不一樣的
〈比較偏英國腔,跟北加拿大連成一塊〉
GE的代表為中西部的居民,不包含南部與東部
而英式英語也放棄標準英語而稱為 "Receptable Pronounciation"
簡稱 RP
英式英語光是倫敦附近就有許多完全發音相差很大的方言
如倫敦方言、Cockney方言〈倫敦貧民窟英語,貝克漢的英語就是〉
劍橋方言與諾丁漢方言‧‧等等
所以,只要能 "溝通" 的語言就是 "可接受" 的發音
這成為英語教師的標準,台灣還有老師
一直強調 "發音" 的 "北京化" 與 "標準化"
其實是完全不符合時代潮流與充滿 "歧視"的!
因為,標準語不過就是一種 "優勢方言" 罷了
既然是用於溝通,那何必強調不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