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9-6-9 上午 01-24-53_0242

學習日語,我想因為文化因素

對於會漢語的人來說,是最容易上手的

通常只要學一年左右,都能開口聊些簡單對話而無障礙

對老台灣人來說更不在話下

日語是他們的 "第一語言" 也是當時的官話

因此,這位受過日式教育的台灣老人寫的書

就特別有趣,他刨根究柢出一些我們早認為是台語的詞語

加以闡明身世來源,其實根源於日語

像 "烏(黑)施" ,就是 "私下送禮疏通關係" 的意思

其實這個字來自日本年初歲末的送禮行為 "お歳暮" (O-sei-bo)

bo的音年久消卻,結果就成了這種 Negativ 的字了

在日語的意思上,"お歳暮" 並無負面含意

跨海渡台後,卻成了個新字,有了新外套,也有新的意義

符號遭到了竄改,卻深根換了東家

台語據稱有超過3000個日文字

除了很多我們心知肚明的以外

更重要的很多字是無聲無息的 "歸化" 了

像 "沙文"

(肥皂,也有人考證說是馬來語來的,其實都是荷蘭話翻譯過來的)

"簞司" 就是衣櫃啦

(司其實是竹部,找不到這個字,這個字其實更複雜

有可能是古漢語用法日本人借去用,台語再拿回來用)

"裸笠"〈藍白拖是 "牽拖",十大武器之三,第一是折凳〉

而麵包吃多了會 "胖" (パン)台灣人很早就知道了

還有最好笑的是 "果嶺" 這個字,現在都以國語發音

打高爾夫球的 "果嶺" 是中文嗎?

其實是Green ( 讀若台語的"牛奶" )的日文發音啦!

台語的 "牛奶島" 就是戲稱 "綠島"

就連高爾夫都是日文漢字的回鍋字

回鍋字其實數量龐大,在台語中還殘留些像:

"口座" 、"出張" (北台灣叫 "出差")、"便當" 等等

2009-6-9 上午 01-26-27_0245

上面這本書也是將日語中許多有趣的漢字現象拿出來講

詳細內容我已不復記憶

可能就像下面這本書一樣

日語很多以日文發音造出的 "漢字" 更有些 "和製漢字"

如:峠 坂 咲…等

而下面這些漢字,有些是跟台語一樣的

如:"大根" 是白蘿蔔

而台灣話還有 "大根阿西"的講法,就是:蘿蔔腿

問題是日本卻沒這樣講法,頂多說 "太い足"而已

只能說台灣人想像力豐富,還有 "秀逗" 也是日文來的

"天地無用" 其實是包裹上面用語,台灣叫:

"包裹易碎,別顛倒放"

2009-6-9 上午 01-26-00_0244

對的,七面鳥就是火雞,有些老台灣人也是這樣講

還有 "麒麟" 就是 "長頸鹿",台灣人有些叫 "麒麟鹿"

下面這本書是以漫畫方式表達日語動詞

最重要的是作者在最後一篇做了 "易混淆動詞" 的補充

簡單解釋一下吧

語言上有所謂 "一對多、多對一" 現象

這是甚麼呢?

如英語的 open 跟 close 用法多樣,只須一組詞

就可以涵蓋多樣用法

可以 open the parachute 也可以 close the parachute

中文就不行了,打開降落傘,卻不能 "關上"降落傘

open the book 也可以 close the book

打開書,卻不能 "關"上書

只能打開門,關起門

日文就更複雜了,不僅關 (門、窗)、閉 (嘴巴)、閤 (書本)等等有區別

連 "開" 也不是隨便可以開開關關的!

"上、下" 也是,"上" 樓梯、"上"車、"上"班

都是不一樣的

〈我突然想到有人的MSN暱稱叫:除了上班還能上誰?〉

〈中文可以開冷氣、關冷氣,英語就不行〉

日文還有分自動詞與他動詞,也就是類似德語的及物與不及物動詞

〈德語有些字加be-就成及物動詞,日語則是語尾變化〉

這也是為什麼,日語光是"來"與 "去"和 "給" 就能寫好幾本書

2009-6-9 上午 01-25-29_0243

這本書是針對台灣人對日語漢字詞的誤用,做出了整理

像台語的 "感心" 與日語的用法就不同

還有 "勉強" ,日文是 "用功讀書" 的意思

"用心" 是 "小心" 的意思,常用在定語如: "火之用心" (小心使用火燭)

"用心棒" 卻是 "保鑣"

"泥棒" 是 "小偷"

而有些用法在年輕人當中,逐漸混同,像:花火、超、氣持 (讀作:奇檬子)等

語言是有心跳與生命,也會成長與消滅

我們已進入了語言的 "全球混雜化"

2009-6-9 上午 01-29-21_0249

以下這本書就跟英語的 "牛津當代英語用法" 一樣

屬於 "高階使用者" (High-end user)必備參考用書

2009-6-10 下午 10-37-14_0466

2009-6-10 下午 10-36-29_0465

謝國平也著有中文版的語言學概論

寫的‧‧‧不怎麼樣

以下這本 "文法高手個案研究"

就是專門別類針對日語文法上的難點來說明的

基本上,日語與韓語不僅有黏著語系的語法結構

也有中文 "主題" 為主的句子結構

所以日語助詞  (post-position,日語使用後助詞) 有主題、主語之分

は 前為主題 が 前為主語

在台灣原住民語言中也有這種稱為 "主事焦點"(主語,用法有點不同)、"受事焦點"(賓語) 的後助詞

順帶一提,阿美語是 VSO形式,動詞先講

2009-6-10 下午 10-44-38_0470

這也是針對想要讓自己日語講得更 "道地"

所出版的書籍,我還有一些書籍

更是針對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使用 "敬語"才不會失禮

敬語其實包含了兩類,跟中文一樣

一種為 "尊敬語" 對象為 "年上" 之人

另一種為 "謙讓語" 講話時自謙之詞

韓語更為複雜,根基尚淺,略過不提

日語呢? 以"吃"為例分三類

食う (ku-u) 對狗說

食べる(ます) (ta-be-ruー(ma su)) 一般說法,又可區分る型和ます型

召し上がる(me-shi-a-ga-ru) 對天皇、社長說

還有些連台灣都誤用的詞語,在日本規矩可是嚴得很

像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義是:別人有錯的地方,也能提供作為借鏡

所以說別人好,也可做楷模,就不能使用這句話

2009-6-9 上午 01-34-17_0256

欲解外國語,必窮其文化

所以知道日語一些關鍵詞

還要對其背後代表的文化背景一併了解才行

2009-6-9 上午 01-27-31_0247

底下這本書是有人蒐集一些

已漸漸不再使用的一些 "典雅" 日語用字

在台灣也有人推行這些話

如:台語 "廁所" 本是雅言,卻被汙名化了

現在反倒沒人講,只講 "便所" "化妝室" 以為 "洗手間"比較高雅

陳原本人的社會語言學就認為

要 "抗拒" 這種語言 "汙染"

這可能是老派人士,保守使然

〈從這點我原先猜想,陳先生應當反對漢字羅馬化和簡化字才對啊!好像也不是這麼回事啊〉

在日本也有人認為年輕人動不動就說 "超" "爆" 等等

"字彙過於貧乏" 就如腦袋也是 "空空如也"

因此提倡些古時所用 "雅語"

希能因此改變風氣,語言文化論(language determination)

其實無甚根據,只能說是人的思考模式一旦習慣,就難以更動吧!

有點像中文說:勞駕、煩請、您慢走!

可能已經不符年代?

2009-6-9 上午 01-27-59_0248

這本書屬於日語與外語的對比研究系列

我對語言的對比其實也是興趣盎然

上次在日本就看到一本不錯的日德文法對比書

卻被價錢嚇到,考慮再三還是放棄

沒想到日文大學用書貴到這般境界

所以只能到二手書店買以下這本 "小書"

結果看到備註的 "參考書籍"

就有我不忍下手的那本書‧‧‧

〈多少錢?沒多少,大概五千台幣罷了!〉

2009-6-9 上午 01-30-32_0251

漢字也是日人研究相當徹底的項目之一

很多漢字遊戲讓人能 "悠遊語言林"

舉例來說

日文的"雨" 字根據詞語的不同,有五種念法

細雨 (sa-me)、梅雨 (tsu-yuu)、大雨 (tai-gu)、雨具 (ama-gu) 和單獨念雨 (ame)

其複雜程度,更勝於台語

台語 "石" 據說有三種念法

〈這說法為易中天所言,據教我台語的教師所言,其實一個字就是文白兩種讀法而已

而有些台語字,因為找不著本字,所以以俗字代替,就像"美" 台語俗字寫作 "水",念法

與 "水" 字有差異,因此不可說為第三音,只能說是 "假借字"〉

2009-6-9 上午 01-30-56_0252

2009-6-9 上午 01-31-38_0253

2009-6-9 上午 01-32-13_0254

最後這本是日本學者對於日本語起源的探討

日語與韓語的異同也在討論之內

只是,屬於親屬的語言,通常會有 "通用字"

或是同樣詞源的字作為代表

這點而言,日語與其他語言的關係就沒那麼清晰了

雖然韓語與日語文法幾乎百分之九十等同

相關詞彙相似度也很高,但是基礎字彙卻無一相同

如此 "相似" 卻 彼此 "不熟悉" 的語言,真令人感到

語言或許,埋藏著人類的身世之謎也說不定

這也是為什麼我想學韓語的原因

PS. 韓語字彙與日語相同的原因在於

同屬漢字文化圈與韓國跟台灣一樣受過日本統治之故

不能說這樣就認為兩種語言有 "親屬"關聯

2009-6-10 下午 09-27-35_0456

ps 日前看到大陸學者對於 "南島語系" 所在地是系出台灣深表懷疑一說

我個人有所看法

語言分歧地即為語言原生地

我覺得這種說法應當沒錯,這位學者不認為最複雜的 "大陸南方方言語系"

是 "漢語" 出生地

可能因為這位學者對於 "起源" 的定義不同

還有對考古知識有所 "誤會" 之故

像英語的分歧最多為 "英格蘭" 英語原生地是英格蘭沒錯

可是,英語這種語言是盎格魯人帶去的古丹麥話方言與法國的 "不列顛"語融合的結果

因此,古英語與古德語類似,現在英語卻不一樣

漢語的情況也是相同!

如何定義 "差異" 與 "起源" 呢

又如何解釋考古證據?

考古上並不認為中國文化是由 "黃河流域" 發源而出喔

這位學者可能用腦過度,現在的解釋是認為 "多處同時起源" 喔

還有 "蚩尤" 就是南方人,長久被所謂正統歷史洗腦

就認為 "蚩尤" 不代表 "起源"

起碼傳說中,"炎帝" 也是起源之一啊!

這個問題太複雜

就此打住

只是這個颱風,好像沒甚麼威力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